◇◇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再次质疑王艳芬:她的院士候选资格是否经得起学术审视?   作者:无羞无畏申院路   在中国科学院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中,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副校长、 王艳芬教授的名字再次出现,引发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四年前,她就曾进入 2021年候选人名单,当时即有媒体和学界人士提出过质疑。四年过去,这些质疑 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因她再次成为“有效候选人”而愈加尖锐。   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王艳芬长期担任科研管理和行政职务,是多个国家 重点项目的牵头人,在科研体系中拥有相当的资源调配能力。自2021年以来,她 几乎每一轮院士增选都名列候选人之中,尽管至今未当选,但她显然并未因此退 出竞争。相比一些学者在落选后选择专注本职研究或淡出评选,王艳芬的持续申 报展现出一种近乎执着的“院士意志”。在其学术成果本身争议不小的背景下, 这种“屡败屡申”的坚持,也难免让人怀疑其对院士头衔的高度依赖与强烈诉求, 是否早已超出了学术荣誉的范畴。   熟悉王艳芬的人都清楚,这种“执着”并未伴随更具说服力的学术突破或独 立成果。她的职业路径与许多一线科研人员截然不同。自青年时期起,她便几乎 全身心投入行政事务,而非专职科研。如果硬要说她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那么 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下班后顺带做一些研究”。这并不是苛责,而是事实层面 的观察:一个长期担任行政职务的人,难以在学术上保持持续的、深入的原创性 产出。 回顾王艳芬的学术轨迹,她在科研“黄金阶段”产出寥寥,而在掌握项 目和资源之后成果激增,这种“倒挂式成长”模式,与许多真正深耕学术一线、 十年如一日埋头研究的科学家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剔除掉外部头衔与行政光环 来审视她的学术成就时,不难发现,其学术水平和实际贡献,至今其实仍然不比 一所高校的普通副教授更为突出。科研工作最重要的阶段往往在早中期,而在这 个阶段,王艳芬并没有产出多少高质量的成果。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是王艳芬在近年来近年的代表性成果中,不仅频繁担任 通讯作者,有相当一部分论文的第一作者也署的是她本人。这在科研圈中并不常 见,尤其是对一位长期担任管理岗位、非一线做实验的老年学者来说,更显得 “反常”。在大多数学科中,第一作者通常意味着具体完成主要实验、数据处理 和初稿撰写的人员,这些往往是研究生或年轻科研人员的工作职责。如果一位行 政高管型教授在年过半百之后还能在多篇论文中担任第一作者,要么是她个人超 负荷地亲力亲为,几乎包办了整个研究流程——这显然不合常理;要么,就是署 名规则被人为操控,违背了真实贡献排序。 颇让人联想到她上次申请院士时的 推荐人于贵瑞院士的情况。于贵瑞同样是在职业晚期,突然涌现出大量第一作者 论文,学术产出节奏与早期相比存在明显断层。这种“晚年高产”的现象,在一 定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学术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学术成果与科研实际贡献并 不总是完全吻合,行政权力、项目资源和人脉网络,是准院士人们“晚年高产” 现象的重要助推器。   在讨论王艳芬的院士资格时,还不得不提到她与推荐人之间的关系。本次推 荐她的是生态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傅伯杰院士。在一次公开学术活动中,王艳 芬在讲台上当众表示:“今天我要向傅老师交‘作业’,并特意望向坐在台下的 傅伯杰”(见中国科学报2025年6月25日第一版)。这本是一句看似轻松的客套 话,然而置于院士推荐与项目管理的语境下,这句话的象征意义就显得格外微妙。 在现实中,王艳芬不仅主持多个重大科研项目,还频繁与傅伯杰团队存在合作。 她在推荐人面前所表现出的“低姿态”,不仅是礼貌,更是一种讨好方式——以 项目平台和资源作为交往筹码,换取推荐与背书。外界无法确认这种互动是否伴 随私下勾连,这只有当事人知道了。   如果一个人在科研早中期缺乏扎实的独立研究积累,却在行政高位上突然 “高产”,这种成果是否真正体现了学术领导力和创新能力?在很多科研一线学 者看来,这更像是对院士制度的一种功能性“使用”——不是通过科研驱动荣誉, 而是以资源和人脉撬动荣誉的结构性路径。 院士制度本应是对学术原创性、科 研独立性和长期贡献的最高认可,而非对行政调度能力的奖赏。当越来越多的 “资源型学者”凭借平台和权力挤入候选人名单,制度的公信力势必遭受侵蚀。 这不仅压制了真正潜心科研者的晋升通道,也让青年科研人员逐渐对“以学术为 本”的理想失去信心。   四年前,《新语丝》就曾刊文质疑王艳芬的院士候选资格,四年之后,几乎 同样的疑问,依旧存在,依旧没有得到清晰的回应。她仍旧是“有效候选人”, 而中国科研界对院士制度的信任却在不断流失。 院士之争,绝不仅仅是个人的 胜负,更是一次对制度能否抵御权力倾斜、守住学术底线的检验。王艳芬的案例 告诉我们:如果“高位晚年高产”可以替代早期积累,如果行政轨迹可以包装成 学术成绩,如果推荐关系可以左右学术评价,那么这个制度,确实该被质疑。   (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共有639名有效候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则有 660名有效候选人。面对如此庞大的候选队伍,除了王艳芬之外,还有几位备受 关注的准院士,他们的学术背景和评选争议同样值得关注。待时机成熟,笔者将 择机对一些候选人进行更深入的评述与分析,期待引发更多关于学术公正和评价 体系改革的讨论。) (XYS20250820)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