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   钟南山、张伯礼都在胡扯养生   ·方舟子·   在新冠疫情期间有两个中国工程院院士特别活跃,一个是钟南山,一个是张 伯礼,被中国政府封为抗疫英雄,经常出来指点江山,对疫情做“研判”。后来 疫情过去了,他们也不甘寂寞,还是频繁地出来指点江山。现在又变成了“养生 大师”了。最近这两个人都出来接受中国官媒的采访,大谈养生,提出健康忠告。   我们先来看钟南山提出的“健康忠告”。他的忠告是不要为了节约去吃剩饭 剩菜,说剩饭剩菜里头硝酸盐的含量太多了,吃了会导致胃癌。钟南山的这番言 论不知道是不是会吓得中国人从此不敢吃剩饭剩菜,这要造成多大的浪费呀?   剩菜里头并不会凭空地就出现硝酸盐,剩菜里的硝酸盐如果有的话,也是菜 原来就有的。硝酸盐目前也没有发现跟致癌有什么关系,并没有什么健康风险。 其实钟南山是把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搞混了。他想说的是剩菜里头含有很多亚硝酸 盐,但是由于他没有什么化学知识,分不清二者的区别。   十多年前我还在国内的时候,中国媒体就炒过了剩菜能不能吃的问题,因为 当时有人发现剩菜里含有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并不是致癌物,只不过如果亚 硝酸盐跟氨基酸结合会变成亚硝胺,亚硝胺被认为是一种致癌物,而人的消化道 里有的细菌,例如胃里的螺旋杆菌,能够把亚硝酸盐转化成亚硝胺。所以在这个 意义上可以说亚硝酸盐是有致癌风险的。   剩菜里的亚硝酸盐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剩菜里会有微生物,而微生物在繁 殖的过程中能够把菜里的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但是如果剩菜保存很好的话, 菜里的微生物并不会大量地繁殖,产生的亚硝酸盐的量就非常少,少到完全可以 忽略不计,不会带来健康风险。   所以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不是剩菜不能吃,而是要怎么样注意保存,菜吃剩下 了,要赶快地放到冰箱里,不要放在室温下,因为放在室温下,时间长了,里面 的细菌就会大量地繁殖。菜吃剩了之后,在室温下放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两个小时。 时间长短取决于气温的高低,如果是夏天,不要超过一小时;如果是冬天,不要 超过两个小时。有一些人菜吃完了之后觉得要让它冷却才放到冰箱里,但是在冷 却的过程中,菜里的细菌就会开始大量地繁殖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好的习惯,吃 完了要立即放到冰箱里。   如果是放在冷藏,菜里的细菌还是会繁殖的,只不过因为温度比较低,不到 4摄氏度,繁殖很慢。但是如果菜在冰箱放的时间太长了,细菌同样会大量繁殖, 所以在冰箱里放的时间也不要太长,不要超过4天,如果要超过4天怎么办?冷冻 起来。一旦冷冻,细菌就不会繁殖了,想放多长时间都可以了。   所以不是剩菜不能吃,而是要恰当保存,不要让细菌大量繁殖。如果剩菜里 的细菌大量繁殖,那么你该担心的不是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而是会产生大量的 毒素,导致食物中毒。   我们再来看张伯礼的“健康忠告”。他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夏天来了, 要少吃冷饮,冷饮如果吃得太多的话会造成血管收缩,会因此对血管造成损伤。   血管遇冷收缩,这是人的生理反应,是很正常的,并不会因为血管收缩就对 血管造成损伤。否则就很可怕了。我们冬天外出,皮肤裸露的地方也会易冷血管 收缩。这就是为什么人易冷脸会变得很苍白,因为血管收缩了。难道血管因此就 受损伤了吗?那些冬泳的人岂不是血管受损更严重,都活不下去了吗?所以你只 要稍微想一下就知道张伯礼老中医是不是在胡说八道。   张伯礼关于不要多吃冷饮,还提了一条理由,很多中国人认为很合理,认为 冷饮吃多了,冷啊,会对胃脾造成伤害。这个老中医以及很多中国人都忘了,人 是恒温动物,不是变温动物。人体时刻在产生热量,会有热交换,冷饮吃下去只 是在嘴和食道里比较冷而已,跟身体发生了热交换就变热了。到了胃之后,已经 跟体温差不多了。   即使到胃里还没有完全变成体温,还有点冷的话,也只是胃液、胃壁会有点 冷而已。再往里就不会受影响了,就是完全正常的体温了,怎么可能让胃甚至让 脾因为寒冷就受到伤害呢?有一些老中医还威胁恐吓女孩子说,你们如果冷饮吃 多了会导致宫寒。冷气会从胃一直就透到了子宫,这更是胡说八道了。   不只是老中医,中国人普遍都对寒冷有一种变态的恐惧,在夏天不仅不敢吃 冷饮,还不敢喝凉水,要喝开水。大热天也不敢开空调,不敢冲冷水澡,都是怕 寒冷,怕着凉。   但是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国家。到了其他的国家就没有这种对寒 冷的恐惧了,比如在美国,大家都是从小就喝冰水,吃冷饮,开空调。那么,美 国人是不是个个血管、胃脾都受损,是不是都宫寒了,都不孕了啊?老中医以及 很多中国人是把中国人当成了特殊的物种,把中国人当成了变温动物了。   钟南山和张伯礼都有一个工程院院士的光环,很容易把人吓住,觉得一个人 一旦当上了院士就无所不知了,说什么都是权威了。其实院士只是在他那个狭窄 的专业领域算是一个权威,出了他的专业的领域就不是权威了。以前中科院院士 何祚庥曾经说过一句话:院士出了自己的院子就什么都不是。并不是说院士就不 能跨领域发言,只不过我们对于院士跨领域的发言,不能当做是权威的观点。   比如说钟南山,他是呼吸科的临床医生,他如果对某一种呼吸疾病的治疗发 表高见,那么还算是一个权威的见解。但是他却喜欢跑到别的领域,例如在新冠 疫情期间频频对新冠疫情的走向做出“研判”,那属于流行病学的范畴,就是跨 领域的,本来就不应该把他的这些发言当做权威的发言,何况他对于疫情做的研 判老是被证明是错的,是屡错屡判,但是,人们还是要把他的研判当成是权威的 观点。   至于他关于营养学、癌症预防发表的高论,更不值得认真对待,更经常出错。 以前我就多次批过他的“健康忠告”。例如,他曾经夸大豪华装修的危害,将小 孩得白血病说成主要是豪华装修引起的,纯粹就是无稽之谈,我曾经写文章批驳 过他。   钟南山毕竟还有一技之长,医学方面的知识要比一般的人强一点,只不过他 没有严谨的做学问的态度,往往根据一些不靠谱的资料或者自己的想象,就做 “健康科普”,也就造成了危害,因为人们会把一个医学领域的院士做的健康科 普当成了权威的观点。   至于张伯礼,那是一个老中医,他掌握的医学知识还不如一个高中生。老中 医擅长的不是医学,而是骗人、害人,所以对于老中医提出的“健康忠告”,我 们更不应该把它当回事。   2025.6.27.录制   2025.7.19.整理 (XYS20250826) ◇◇新语丝(www.xys.org)(xinyusi.org)(groups.google.com/group/xinyusi)◇◇